【别 名】 南烛,小果南烛,白心木。
【形 态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高2~7m,幼枝暗红褐色,无毛或有时具稀疏短柔毛,老枝暗灰色,无毛。叶卵状椭圆形,长4~12㎝,宽1.5~3.5㎝,先端短渐尖,基部圆形、楔形或近心形,全缘,两面中脉上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网脉明显;叶柄长5~7㎜,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3~8㎝,近无毛,基部常有数片小叶;花萼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有短柔毛;花冠椭圆状坛形,白色,5浅裂,外面被短柔毛;雄蕊10枚,花丝有短柔毛,花药先端有一对短芒状附属物;子房有短毛或近无毛。种子细小。花期6~7月,果期8~9月。
【生 境】 多生长在海拔1200m以上的灌木林中。
【分 布】 建始等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茎、叶和果实。
【采收加工】 夏季采花,叶:秋季采根和果实。晒干或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 叶含槲皮素,肌醇,毒性成分:三萜结晶性毒素(南烛醇A、B、C,南烛毒素)。茎:含苷类。
【药理作用】 茎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【性 味】 甘、酸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补脾益肾,强筋壮骨,止痢,止痛。主治午后发热,头晕目眩,虚症水肿,疝气,鱼口,刀斧伤,梦遗滑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