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喜树。
【形 态】 落叶乔木,高20~25m。树皮灰色。叶互生,纸质,长卵形,长12~28㎝,宽2~12㎝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全缘或微呈波状,上面亮绿色,下面淡绿色,疏生短柔毛,脉上较密。花单性同株,多数排成球形头状花序,雌花顶生;雄花腋生;苞片3,两面被短柔毛;花萼5裂,边沿有纤毛;花瓣5,淡绿色,外面密生短柔毛;花盘微裂;雄花有雄蕊10,两轮,外轮较长,雌花子房下位,花柱2~3裂。瘦果窄矩圆形,长2~2.5㎝,顶端有宿存花柱,有窄翅。花期7月,果期10~11月。
【生 境】 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。
【分 布】 来凤、建始、恩施、巴东等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根、果实、叶、树皮。
【采收加工】 果实于秋、冬季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根与树皮四季可采,洗净,晒干。叶春至秋季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【化学成分】 含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碱:喜树碱(为色氨酸-萜烯类生物碱)、喜树次碱,并分离出10-羟基喜树碱及10-甲氧基喜树碱,后两者对白血病L210及瓦克癌均具有与喜树碱相似良好的抑制作用。另据报导,尚含微量成分的去氧喜树碱。喜树碱以果实含量最高,从果中分离得10-甲氧基喜树碱、去氧基喜树碱、喜树次碱、喜果苷、白桦酯酸,次为根皮、树根及树皮,而树枝含量最小。
【药理作用】1、喜树碱对小鼠L615白血病、吉田肉瘤、肉瘤-130、肉瘤-37及艾氏腹水癌等肿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其中对小鼠白血病及大鼠吉田肉瘤的疗效较为显著。
2、喜树果煎剂及酒提粗制剂的药理作用与喜树碱相似,对于动物实验性肿瘤的疗效较好,其副作用较小。小鼠艾氏腹水癌及小鼠肝癌经喜树果注射后注要作用于细胞核,使有丝分裂减少,核染色质溶解,核固缩,呈玻璃样变,核膜深染,染色质凝聚等改变。有的瘤株出现瘤巨细胞增多,在治疗效果显著的癌组织中还出现侏儒细胞。与一般烷化剂相似。
3、对狗的毒性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,恶心,呕吐,大剂量出现消化道和膀胱粘膜出血,白细胞下降。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:大剂量喜树果注射液对小鼠的肝脏、肾脏及心脏毒性较大。
4、抗菌试验:叶(鲜品)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、炭疽、白喉、绿脓、痢疾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。
【性 味】 苦、涩,凉。有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破血化瘀,抗癌,消热,杀虫。主治胃癌,结肠癌,直肠癌,膀胱癌,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,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;外用治牛皮癣,痈疽疮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