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金沙藤、左转藤。
【形 态】 多年生草质攀援滕本,1~6m。根茎细而葡匐生长,上有黑褐色有节的细柔毛。根须状,黑褐色,坚韧,亦被毛。茎细弱,呈干草色,有白色微毛。叶多数,对生于茎上的短枝两侧,二型,为1~2回羽状复叶,两侧均被细柔毛,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,长10~20cm,宽10~16cm,小叶卵状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分裂,上部小叶无柄,羽状或戟形,下部小叶有柄;不育羽片尖三角形,长,宽各10~12cm,二回羽状,小羽片掌状或三裂,宽3~8mm,边缘有不整齐的细钝锯齿。孢子囊穗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,在二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,穗长2~5mm,黑褐色,孢子囊盖鳞片状,卵形,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,环带侧生,聚集一处,孢子表面有小疣。孢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。
【生 境】 林边、灌木林中,荒坡草地及沟谷中,海金沙。
【分 布】 分布于全州各县。
【药用部位】 孢子,全草及其根和根茎。
【采收加工】 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滕叶,晒士,揉搓或打碎孢子,除去藤叶。全草夏秋采割,根及根茎8~9月采挖,洗净泥土,分别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孢子:干燥成熟的孢子呈粉末状,棕黄色或淡棕黄色,体极轻。
全草:茎细长,直径2~5mm,呈淡黄棕色或灰褐色。质稍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深棕色,中心有淡黄色木部。叶为羽状复叶,三角形,皱缩而卷曲,易碎,孢子叶叶缘处有孢形的孢子囊,棕黄色或淡棕黄色,无臭,味淡。
根:根茎细长,直径3~6mm,具黑褐色有节的柔毛根多数。须状,亦被毛,质较坚韧,折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淡黄色木部,气微,味淡。
【化学成份】 孢子:含脂肪油,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(Lygodin)。
全草:藤含氨基酸,糖类,黄酮和酚类,叶含黄酮类。
【药理作用】 抑菌试验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、褐氏痢疾杆菌,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【性 味】 孢子:微辛,味淡。全草:甘,寒。根及根茎:甘、淡,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孢子:清热利湿,通淋止痛。主治热淋、砂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尿道涩痛、白浊、白带、肾火水肿、咽喉肿痛。
全草: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。主治肺炎,腮腺炎,腹泻黄疸型肝炎,淋症,水肿,疔毒口疮,刀伤,乳痈,白滞带下。
根及根茎:清热解毒,利湿消肿。主治肺炎、乙脑,黄疸型肝炎,湿热肿满,淋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