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蟋蟀草。
【形 态】 一年生草本,高15~90㎝。须根多数,细小。秆丛生,直立或基部膝曲,节膨大,扁圆形。叶片条形,扁平或卷折。长达15㎝,宽2.5~5㎜,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;叶鞘压扁,有脊,边缘近膜质。无毛或鞘口疏生柔毛;叶舌长约1㎜。穗状花序纤细,淡绿色。长约3~10㎝,宽3~5㎜,2~5花(少为2花)呈指状排列于茎顶,有时其中之一单生于其他花序之下,小穗有花3~6朵,长4~7㎜,宽2~3㎜,颖披针形,第一颖长1.5~2㎜。第二颖长2~3㎜,脊上有狭翼。种子卵形或近三角形,长1.5㎜,有明显的波状皱纹。花期6~12月。
【生 境】 生于田边、路旁、荒坡。
【分 布】 全州各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全草。
【采收加工】 秋季采集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 全草含蛋白质3.51%,淀粉25.8%,脂肪0.56%,以及硝酸盐和少量亚硝酸盐。
【药理作用】 有利尿、祛痰、止泻作用。
【性 味】 甘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祛风清热,活血止痛。主治伤暑发热,黄疸,痢疾,鼻衄,跌打损伤,预防乙型脑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