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白榧,臭榧。
【形 态】 常绿乔木,高10~25m。小枝互生,树皮赤褐色。叶螺旋状着生,排列2列,线形,镰状弯曲,长2~4cm,宽2.5~4.5m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叶缘通常不反曲,绿色边缘带较宽,上面中脉隆起,下面有两条黄绿色气孔带,中脉带上有排列均匀较大的或乳头点呈块片分布,或完全无乳头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生于二年枝上的叶腋;雄花圆形,具鳞状苞状,雄蕊4~8,药3~8室;雌花单生于短枝上,基部为相对的鳞片所包围。种子宽卵形或倒卵形,略扁,先端具2棱线,生于红色杯状假种皮内,种脐椭圆形或近圆形。花期4~5月,果期为11月。
【生 境】 高山山地。
【分 布】 宣恩、来凤等县。
【药用部位】 种子。
【采收加工】 秋、冬采集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种子呈倒卵形或宽卵形,略扁平。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,种脐椭圆形,先端有2棱线,末端钝,质硬。气无,味淡。
【化学成份】 含油脂。
【性 味】 甘、淡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消食积,驱蛔虫,利尿,主治食积腹痛,蛔虫病,小便不利,肠结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