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茵陈、细叶蒿。
【形 态】 多年生草本,半灌木状。高50~100㎝。根较粗大,茎直立,紫色,基部常木质化,多分枝,被柔毛,老时近无毛;基生叶有长柄,披针状开展,较宽,叶片2~3回羽状全裂,裂片线形,两面密被白色绢毛,下部叶花期枯萎;茎生叶无柄,基部抱茎,裂片细线形,叶脉宽,有淡褐色柔毛,上部叶近于无毛。头状花序圆球形,直径约 2㎜,多数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或圆锥状;总苞片3~4层,外层苞片较小,内层苞片较大,中央绿色较厚,边缘为较薄膜质;花黄色,外层雌性,6朵,能育;柱头2裂,内层为两性花,较少,不育,柱头头状,不分裂。瘦果长圆形,长约0.8㎜,无毛。花期9~10月,果期10~11月。
【生 境】 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、路旁、河岸砂地较干燥处。
【分 布】 全州各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地上部分。
【采收加工】 春初当幼苗长至5~7㎝高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,割取地上部分,置通风处晾干或晒干。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采割的习称“茵陈蒿”。
【药材性状】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,茎细小,长1.5~2.5㎝,直径0.1~0.2㎝,除去表面的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;质脆,易折断,叶具柄,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长1~3㎝,宽约1㎝,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先端锐尖。气清香,味微苦。
茵陈蒿:茎呈圆柱形,多分枝,长30~100㎝,直径2~8㎜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须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叶密集,或多脱落;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条形或细条形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;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,基部抱茎,裂片细丝状。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集成圆锥状,长1.2~1.5㎜,直径1~1.2㎜,有短梗;总苞片3~4层,卵形,苞片3裂;外层雌花6~10个,可多达15个,内层两性花2~10个。瘦果长圆形,黄棕色。气芳香,味微苦。
【化学成分】 茵陈蒿含蒿属香豆精、绿原酸、咖啡酸、挥发油、脂肪油。
近年来,分得利胆成分2-(对羟基苯氧基)-6-甲氧基-5,7-二羟基酮等。
【药理作用】1、抗病原体作用:所含挥发油,在试管内对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,并证明虽经长时间高温处理(100℃)抗菌效力不致减低。对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大肠杆菌、桔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。
茵陈对肝炎病毒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。对疟原虫及丝虫有抑制作用,能使蚯蚓、猪蛔虫及人蛔麻痹。
2、利胆作用:茵陈蒿煎剂及所含6、7二甲基香豆精、绿原酸,经动物试验有明显的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。绿原酸的水解产物为咖啡酸,亦有利胆作用,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,也增加了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。
3、降压作用:茵陈蒿水浸液、乙醇-水浸出液和30%乙醇浸出液。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。
4、解热作用:茵陈蒿浸剂给家兔口服2g/kg有较强的解热作用,但煎剂解热作用则较弱。
【性 味】 苦,平、微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湿热,退黄疸。用于湿热黄疸,小便不利,肝炎,胆囊炎,风痒疮疥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