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苦楝皮。
【形 态】 落叶乔木,高可达15~20m。树皮幼时淡褐色,光滑,老则棕褐色而浅纵裂,芽圆球形,芽鳞有灰褐色绒毛密生。二至三回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20~40cm;小叶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~8cm,宽2~3cm,顶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边缘具粗钝锯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初时有灰褐色星状毛,后渐脱落无毛。圆锥花序腋生,与叶等长,花紫色或淡紫色,长约1cm;花萼5裂,裂片披针形;被短柔毛;花瓣5,倒披针形,外面被短柔毛,雄蕊10,花约合生成筒;子房上位,近球形,5~6室;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。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,淡黄色,4~5室,每室有种子1枚。花期4~5月,果期10~11月。
【生 境】 生长在山坡、路边及村旁。
【分 布】 全州均有栽培。
【药用部位】 根皮或树皮。
【采收加工】 春、夏二季采收,将树砍倒,挖出树根,剥去根和干皮,除去泥土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根皮:常为不规则片状或槽状,长短宽窄不一,厚约2mm。表面棕黄色,粗糙常破裂。内表面淡黄色,具细纵,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呈显纤维性薄片状,可层层剥离,无臭。
干皮:为不规则的长块状或槽状卷曲,长宽不等,外表面紫褐色,有深而较大的纵裂纹及浅的横纹,皮孔极明显,老枝呈横向延长,呈点状,红棕色,内表面黄白色,有细致的纵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而纤维性。气微,味苦。
【化学成份】 苦楝皮含驱蛔有效成分及水溶性成分C31H40O12,此外,尚含正卅烷、β-谷甾醇、三萜类化合物川楝酮(Kulincne)及生物碱苦楝碱等。
【药理作用】 1、苦楝皮有驱蛔虫效果,乙醇浸膏0.25%浓度对猪蛔头部有麻痹作用。临床以根皮煎剂驱蛔排虫率高至96.8%,阴转率达29.0%,多数报告认为根皮驱蛔效果比树皮好,大树皮比小树皮效佳,冬季采比春季采好。2、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。3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。4、苦楝子能抑制流感病毒京科68~1株。5、川楝素作用慢而持久,有一定蓄积性,临床多数服药可以增加毒性反应。急性中毒致死原因为急性循环衰竭。
【性 味】 苦,寒。有小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燥湿,杀虫。主治蛔虫病、蛲虫病、涤虫病、阴道滴虫、疥癣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