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棕包头,黑藜芦。
【形 态】 多年生草本,高60~100㎝。根茎粗短,生多数细长肉质的根。茎直立,上部密生白毛,基部常有叶鞘腐烂后残留的叶脉所成棕色毛状纤维。叶互生,广卵形、椭圆形至广卵状披针形,长达 30㎝,宽约10㎝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下延成鞘状,抱茎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,两面均无毛,叶脉平行隆起,全缘或带微波状,叶初生时成褶扇状,后逐渐开展或稍皱缩。大型圆锥花序顶生,总轴及枝轴均密被灰白色绵毛;花杂性,雄花常生于花序轴下部,两性花多生于中部以上,枝轴基部有披针形苞片1枚,背面及边缘密被细绵毛;花多数,花梗基部有1枚小苞片,背面有细绵毛;花被片6,紫黑色,卵形或长圆形,先端尖或钝,基部渐狭,长5~6㎜,宽约2㎜,上面光滑,下面被绵毛;雄蕊6,花丝丝状,花药肾形,基着;子房上位,卵形,3室,无毛,花柱3裂,先端外展。蒴果卵状三角形,长1.5~2㎝,熟时3裂,种子多数。花期7~8月,果期8~9月。
【生 境】 生于高山、二高山密林中。
【分 布】 藜芦分布于巴东、建始、恩施、咸丰、来凤、鹤峰等县市;毛叶藜芦分布于鹤峰县。
【药用部位】 根及根茎。
【采收加工】5~6月抽花茎时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,洗净,晒干;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干燥根茎粗短,表面褐色,外被棕色毛状的叶鞘维管束,形如蓑衣。须根多数,簇生于根茎四周,长12~20㎝,直径约3㎜,表面土黄色或灰褐色,有细密的横皱纹,下端多纵皱,质轻易折断,断面白色,粉质,中心有一淡黄色纤细的木质部。易与皮部分离。无臭,味苦辛。
【化学成分】 含介芬胺、假介芬胺、玉红介芬胺、秋水仙碱、计明胺、藜芦酰棋盘花碱等生物碱。
【药理作用】1、降压作用:藜芦浸液经多种麻醉动物试验均证明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,同时伴有心跳减慢、呼吸抑制或暂停。
2、杀虫: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白鼠,用藜芦进行实验性治疗,表明有杀灭成虫和幼虫的作用。对家蝇有强大的毒杀能力。
【性 味】 苦、辛,寒。有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祛痰,催吐,杀虫。主治中风痰壅,风痫癫疾,黄疸,疟疾,喉痹,疥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