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复盆子、三月泡、栽秧泡、过江龙。
【形 态】 落叶小灌木,高1~2m。茎直立,有刺,小枝红褐色,幼时有柔毛和少数腺毛。单叶互生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3~8cm,宽2~5cm,不裂或3浅裂,边缘有不整齐重锯齿;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,上面脉上稍有柔毛,下面及叶柄有灰色柔毛,脉上散生钩状皮刺;叶柄长5~20mm,托叶条状披针形,贴生叶柄上。花单生或数朵聚生短枝上,花白色,直径2~3cm;萼片5,卵状披针形,密生灰白色柔毛,花瓣5,长椭圆形,白色,较萼片长。聚合果球形,红色。花期4~5月,果期5~6月。
【生 境】 生长在山坡灌木丛中或沟边、坎边。
【分 布】 鹤峰、建始、利川、咸丰、宣恩等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果实。
【采收加工】5~6月间采摘成将成熟而色尚青的果实,置沸水中稍潦,及时取出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全体呈圆锥形或扁圆形,为多数小果集合而成的聚合果,黄绿色或黄棕色,直径3~6mm,高4~10mm,顶端钝圆,底部扁平。具棕褐色的宿存萼,有棕色毛茸,中央凹入,常带有细长的果柄,脆而易脱落。小果有三棱,背部密生灰白色或黄绿色毛茸,两侧有明显的网纹,腹部有棱线突起,内含种子1枚,气清香,味微苦而酸涩。
【化学成份】 根含酸性成分、皂甙等。
【药理作用】 抗菌试验:全草(鲜品)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、炭疽、白喉、伤寒、绿脓、痢疾、变形、产碱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【性 味】 甘、酸,微温。
【功能主治】 固肾涩精。主治肾虚阳瘘、遗精早泄、尿频遗尿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