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野半夏,梨头尖。
【形 态】 多年生草本。块茎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,直径2~4㎝,外被黑褐色小鳞片,上端有须根20~40余条,味麻辣刺舌。叶1~4片基生,叶柄圆柱形,肉质,长15~45㎝,基部扩大成鞘,围抱花葶,叶片戟状箭形,大小不等,长9~45㎝,宽7~35㎝,先端渐尖,基部箭形,全缘或略呈波状;叶脉平行,侧脉伸至边缘时连成网状。花梗从块茎中生出,圆柱形,肉质,绿色,有紫色细纵条斑点,佛焰苞长约12~15㎝,紫色;肉穗花序顶端延长成紫色棒状附属物,不超过佛焰苞;花单性,雌雄同株,雄花在上,雌花在下,中间相隔5~8㎜,上有肉质条状突起;无花被,雄花有雄蕊1~3枚,花药无柄,药隔略突出;雌花子房1室,柱头无柄。浆果长约1㎝,熟时红色。花期6~8月,果期7~9月。
【生 境】 生于山谷、山沟阴湿处。
【分 布】 巴东、建始、恩施、宣恩等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全草及块茎。
【采收加工】 5~10月采集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块茎于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外皮,晒干。药材俗称“白附子”。
【药材性状】 干燥块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2~5㎝,直径1~3㎝。表面白色或黄白色,略粗糙,有环纹及小麻点状的须根痕,顶端有茎痕或芽痕。质坚硬,难折断,断面白色,粉性。无臭味淡,嚼之麻辣刺舌。
【化学成分】 含β-谷甾醇及右旋葡萄糖、肌醇、粘液质、草酸钙、蔗糖、皂苷。尚有生物碱反应。
【药理作用】 独角莲注射剂治疗已感染人型结核杆菌(H37RV)的豚鼠,有一定的治疗作用,随用量加大而作用增强。经小鼠、犬、豚鼠实验表明毒性很低。
【性 味】 辛,温。有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全草:用于毒蛇咬伤,瘰疬,跌打损伤。
块茎:祛风痰,定惊搐,解毒散结止痛。主治中风痰壅,口眼歪斜,语言涩,痰厥及偏、正头痛,喉痹咽痛,破伤风,瘰疬,毒蛇咬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