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霸王树、玉芙蓉、观音刺。
【形 态】 多年生常绿灌木,高0.5~2.5m。茎下部稍木质。近圆柱形,上部有分枝,呈掌状,肉质,扁平,绿色,外被蓝粉,节明显,每节卵形至矩圆形,长15~30㎝,光滑,散生多数瘤体,每一瘤体上密生黄褐色卷曲的柔毛,并有利刺,刺长约1~3㎝。叶肉质细小,披针形,先端尖细,紫红色,基部绿色,生于每小瘤体的刺丛下,早落。花单生或数朵,生于分枝顶端的小瘤体上,鲜黄色,直径7~8㎝;花被片多数,离生,外部的绿色,向内渐变为花瓣状,肾状卵圆形或广倒卵形,先端凹入呈浅心形;雄蕊多数,排成数轮,较花瓣为短,花药2室;雌蕊1,花柱粗壮,直立,圆柱形,白色,通常中空,柱头6裂。浆果卵圆形或梨形,肉质,有粘液,花5~7㎝,紫红色,被细硬毛;种子多数。花期夏季。
【生 境】 栽培。
【分 布】 全州各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全草。
【采收加工】 全年可采,去皮刺,鲜用或晒干。
【化学成分】 含苹果酸、琥珀酸。果实含粘液质、系多聚糖[为L-阿拉伯糖和D-半乳糖(1:3)所组成],花含异鼠李素、槲皮素及异槲皮素。茎、叶还含三萜类。灰分中含24%碳酸钾,另含树脂、蛋白质,种子含脂肪油。
【药理作用】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枯草杆菌有高度抑制作用。
【性 味】 苦,凉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热解毒,凉血活血,止咳,止泻。主治腮腺炎,乳腺炎,痈疽肿毒,心胃痛,急性菌痢,咳嗽,蛇咬伤,烧烫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