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野蒜,小独蒜,野韭母(建始)。
【形 态】 多年生草本,高达70㎝。鳞茎卵圆形或近球形,外有白色膜质鳞皮,后变黑色。叶3~5枚,半圆柱状,或因背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圆柱形,中空,上面具沟槽,先端渐尖,基部鞘状抱茎,长达40㎝,宽约4㎜,无毛。花茎从叶丛中抽出,单一,直立,平滑无毛;总苞2列,比花序短;伞形花序顶生,多数小花密集而近球形,间或有珠芽或有时全为珠芽;小花梗近等长,长约2㎝。基部具小苞片,珠芽暗紫色,基部亦有小苞片,花被6,长圆状披针形,淡紫粉红色或淡紫色,长4~5.5㎜,宽1.2~2㎜,内轮的常较狭;雄蕊6,长于花被,花丝细长,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,分离部分的基部呈狭三角形扩大,向上渐狭成锥形,内轮的基部约为外轮基部宽的1.5倍;雌蕊1,子房上位,近球状,腹缝线基部具有窄的凹陷蜜穴,3室,花柱线形,伸出花被外。蒴果倒卵形,先端凹入,果梗通常长1.5㎝左右。花期6~8月,果期7~9月。
【生 境】 生于田间、荒土中,刚荒的土中尤喜生。
【分 布】 巴东、建始、咸丰、来凤等县市。
【药用部位】 鳞茎。
【采收加工】 春、夏采集,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,用沸水煮透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干燥的鳞茎,呈不规则的卵圆形,大小不等,长0.5~1.5㎝,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半透明,有纵沟与皱纹,具数层类白色的膜质鳞叶包被,揉之易脱,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,质坚硬,角质样,不易破碎,断面黄白色,有蒜臭,味微辣。
【化学成分】 含大蒜氨酸、甲基大蒜氨酸、大蒜糖。
【药理作用】 薤白水煎剂对痢疾杆菌、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【性 味】 辛、苦,温。
【功能主治】 理气,宽胸,导滞,通阳,散结。主治胸痹疼痛,脘痞不舒,痰饮咳嗽,泄痢后重,干呕,疮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