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植物分类】 为木兰科(Magnoliaceae)八角属(Illicium)植物。
【别 名】 大茴香,唛角(广西壮语),舶上茴香、大茴香、舶茴香、八角珠、八角香、八角大茴、八角、原油茴、八月珠、大料、五香八角。
【形 态】 乔木,高10-15米;树冠塔形,椭圆形或圆锥形;树皮深灰色;枝密集。叶不整齐互生,在顶端3-6片近轮生或松散簇生,革质,厚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,倒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5-15厘米,宽2-5厘米,先端骤尖或短渐尖,基部渐狭或楔形;在阳光下可见密布透明油点;中脉在叶上面稍凹下,在下面隆起;叶柄长8-20毫米。花粉红至深红色,单生叶腋或近顶生,花梗长15-40毫米;花被片7-12片,常10-11,常具不明显的半透明腺点,最大的花被片宽椭圆形到宽卵圆形,长9-12毫米,宽8-12毫米;雄蕊11-20枚,多为13、14枚,长1.8-3.5毫米,花丝长0.5-1.6毫米,药隔截形,药室稍为突起,长1-1.5毫米;心皮通常8,有时7或9,很少11,在花期长2.5-4.5毫米,子房长1.2-2毫米,花柱钻形,长度比子房长。果梗长20-56毫米,聚合果,直径3.5-4厘米,饱满平直,蓇葖多为8,呈八角形,长14-20毫米,宽7-12毫米,厚3-6毫米,先端钝或钝尖。种子长7-10毫米,宽4-6毫米,厚2.5-3毫米。正糙果3-5月开花,9-10月果熟,春糙果8-10月开花,翌年3-4月果熟。
【生 境】 八角为南亚热带树种,喜冬暖夏凉的山地气候,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,排水良好,肥沃湿润,偏酸性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上生长良好;在干燥瘠薄或低洼积水地段生长不良。
【分 布】 主产于广西西部和南部(百色、南宁、钦州、梧州、玉林等地区多有栽培),海拔200-700米,而天然分布海拔可到1600米。桂林雁山(约北纬25°11′)和江西上饶陡水镇(北纬25°50′)都已引种,并正常开花结果。福建南部、广东西部、云南东南部和南部也有种植。模式标本采自英国邱园,而邱园的八角采自我国广西北海。
【药用部位】 果实
【采收加工】 栽培8年有少量结果,10年进入盛果期,可连续采收50~70年。春果在4月间果实老熟落地时拾取,晒干。秋果在10-11月采收,采后置沸水锅中煮沸,搅拌约5~10min后,捞出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聚合果约由8个(稀5-13个)蓇葖果聚成,各分果近等大,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,蓇葖果长1-50px,高0.5-25px,外表面棕褐色或红褐色,有不规则皱纹,顶端钝或钝尖,果皮较厚,上侧多开裂成小艇形;内表面淡棕色,有光泽。每个蓇葖果含种子1粒,扁卵圆形,红棕色或灰棕色,有光泽。果梗长3-100px,弯曲,常脱落。气芳香,味辛、甜。
【化学成分】 果实主含黄酮类化合物,内有:槲皮素-3-O-鼠李糖甙(quercetin-3-O-rhamnoside),槲皮素-3-O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O-β-glucoside),槲皮素-3-O-半乳糖甙(quercetin-3-O-galactoside),槲皮素-3-O-木糖甙(quercetin-3-O-xyloside),槲皮素(quercetin),山奈酚(kaempferol),山奈酚-3-O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O-glucoside),山奈酚-3-O-半乳糖甙(Kaempferol-3-O-balactoside),山奈酚-3-芸香糖甙(kaempferol-3-rutinoside)[1],还含有机酸类化合物,内有3-,或4-,或5-咖啡酰奎宁酸(caf-feoylquinicacid),3-,或4-,或5-阿魏酰奎宁酸(feruloylauinicacid),4-(β-D-吡喃葡萄糖氧基)-苯甲酸[4-(β-D-glucopyra-nosyloxy)benzoicacid][2],羟基桂皮酸(hydroxycinnamicacid),羟基苯甲酸(hydroxybenzoicacid)[3]等。又含挥发油,其中主成分是反式茴香脑(anethole),还有对丙烯基苯基异戊烯醚(foeni-culin),α-及β-蒎烯(pinene),樟烯(camphene),月桂烯(myrcene),α-水芹烯(a-phellandrene),α-柠檬烯(α-limonene),3-蒈烯(3-carene),枝叶素(cineole),4(10)-侧柏烯[4(10)-thujene],α-松油烯(α-terpinene),芳樟醇(linalool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,4-松油醇(4-terPineol),爱草脑(estragole),顺式茴香脑,茴香醛(anisaldehyde),α-香柑油烯(α-bergamotene),顺式-β-金合欢烯(Z-β-farnesene),仅式丁香烯(caryophyllene),对苯二醛(tereph-thaldehyde),β-甜没药烯(β-bisabolene),α-薄草烯(α-humulene),3-甲氧基苯甲酸甲酯(methyl3-methoxyenzoate),β-芹子烯(β-se-linene),α-(王古)(王巴)烯(α-copaene),对甲氧基苯-2-丙酮(p-methoxyphenylpropan-2-one),δ-及γ-荜澄茄烯(cadinene),β-愈创木烯(β-guaiene),橙花叔醇(nerolidol),榄香醇(elemol),甲基异丁香油酚(methylisoeugenol),β-橄榄烯(β-maaliene),胡萝卜次醇(carotol),柏木醇(cedrol)[4],对甲氧基桂皮醛(p-methoxycinna-maldehyde)。
【性 味】 辛、甘,温。
【功能主治】 散寒;理气;止痛。主寒疝腹痛;腰膝冷痛;胃寒呕吐;脘腹疼痛;寒湿脚气。
(摘自《中国植物志》及《中华本草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