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植物分类】 为兰科(Orchidaceae)白及属(Bletilla)植物。
【形 态】 植株高25-55厘米。假鳞茎扁斜卵形,较大,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,富粘性。茎较粗壮,常具4枚叶。叶长圆状披针形,长8-35厘米,宽1.5-2.5厘米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。花序具3-8朵花,通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;花序轴或多或少呈“之”字状折曲;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1.8-2厘米,先端急尖,开花时凋落;花中等大,黄色或萼片和花瓣外侧黄绿色,内面黄白色,罕近白色;萼片和花瓣近等长,长圆形,长18-23毫米,宽5-7毫米,先端钝或稍尖,背面常具细紫点;唇瓣椭圆形,白色或淡黄色,长15-20毫米,宽8-12毫米,在中部以上3裂;侧裂片直立,斜的长圆形,围抱蕊柱,先端钝,几不伸至中裂片旁;中裂片近正方形,边缘微波状,先端微凹;唇盘上面具5条纵脊状褶片;褶片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;蕊柱长15-18毫米,柱状,具狭翅,稍弓曲。花期6-7月。
【生 境】 生于海拔300-2350米的常绿阔叶林、针叶林或灌丛下、草丛中或沟边。
【分 布】 产陕西南部、甘肃东南部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。模式标本采自云南(禄劝)。
【药用部位】 块茎(四川西部和北部产量较大,亦作白及使用)
【采收加工】 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,晒至半干,除去外皮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,多有2~3个爪状分枝,形较白及小。表面淡红棕色,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,上面有凸起的茎痕,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类白色,角质样。无臭,味苦,嚼之有黏性。
【性 味】 苦、甘、涩,微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收敛止血,消肿生肌。用于咳血吐血,外伤出血,疮疡肿毒,皮肤皲裂,肺痨咯血,溃疡出血。
(摘自《中国植物志》及百度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