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回回苏。
【形 态】 一年生草本,有特异芳香。茎直立,高30~100㎝,四棱,分枝多,有紫色或白色细毛。叶对生,卵形或卵圆形,长4~12㎝,宽2.5~10㎝,先端长尖或宽尖,基部圆形或广楔形,边缘有粗锯齿,两面紫色或绿色,或上面绿色,下面紫色,两面稀生柔毛,沿脉较密,下面有细腺点;叶柄长2.5~7.5㎝,紫色或绿色,密生有节的紫色或白色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稍偏侧,密生细毛,苞片卵形;花萼钟状,萼管有脉10条,密生毛,上唇3裂,下唇2裂;花冠唇形,红色或淡红色,上唇2裂,裂片方形,顶端微凹,下唇3裂,两侧裂片近圆形,中裂片椭圆形;雄蕊4枚,二强;子房4裂,花柱出自子房基部,柱头2裂。小坚果倒卵圆形,褐色或暗褐色,有网状皱纹,直径约1.5~2㎜。花期7~8月,果期9~10月。
【生 境】 多为栽培。也有生于山坡或房前屋后。
【分 布】 以上三种在全州各县均有分布。
【药用部位】 带枝的嫩叶、果实、主茎。带枝的嫩叶称“紫苏”,果实称“苏子”,主茎称“苏梗”。
【采收加工】 紫苏:夏季枝叶茂盛时,采割嫩枝叶,趁鲜切段晒干,或直接晒干,以趁鲜切段为好。苏子: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穗,打下坚实,除去杂质,晒干。紫苏梗:秋季果实成熟后,将全株拨起,晒干,打出苏子,切去根兜,剔净丫枝和果穗,将净梗扎成把子,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切下粗梗晒干,前者称“老苏梗”,后者称为“嫩苏梗”。或趁鲜切片。
【药材性状】 叶:多皱缩卷曲,常破碎,完整的叶片呈卵圆形,长4~11㎝,宽2.5~9㎝,先端长尖或短尖,边缘有圆锯齿或狭而深的锯齿,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而有柄,两面均呈棕紫色,或上表面灰绿色,下表面棕紫色,有灰白色稀毛,于扩大镜下观察可见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~7㎝,叶片薄纸质,质脆易碎,杂有紫绿色四方形细茎。断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
紫苏子:小坚果卵圆形或类球形,直径0.6~2㎜。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有微隆起的暗棕色网状花纹,基部稍尖,有白色点状果柄痕。果皮薄而脆,易压碎,种子膜质,子叶富油质。气微香,味有油腻感。
紫苏梗:呈方柱形,有槽,长0.3~1m。中部直径约0.7~1.3㎝。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,具纵沟及顺纹。上有稀疏的柔毛。分枝对生,或已除去,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。质硬体轻,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,嫩苏梗色淡或青绿色,质松,髓部较大。
【化学成分】 叶含挥发油(紫苏油),主要成分为紫苏醛、紫苏醇、二氢紫苏醇、柠檬烯、芳樟醇、薄荷脑、丁香烯、香茹酮、紫苏酮、榄香素、那基那他酮、异白苏酮、肉豆蔻醚、时萝醇、尚含有腺嘌呤、精氨酸及叶的紫红色色素即花青苷及酯类。
果实:果实及种子含脂肪油(其中有亚麻油酸、亚油酸、油酸、棕榈酸)、维生素B1。
【药理作用】
1、紫苏叶煎剂或浸剂给人工发热的家兔灌胃,有缓和的解热作用。
2、紫苏叶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增进胃肠蠕动。
3、紫苏叶能减少支气管粘液分泌,缓和支气管痉挛。
4、紫苏油及紫苏醛给绝食12小时的家兔口服,均可引起血糖上升。
5、紫苏叶的水煎剂对大肠杆菌、痢疾杆菌、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。紫苏叶体外试验对ECHO11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6、紫苏醛是紫苏特有的香气成分。
【性 味】 枝叶、果实及紫苏梗:辛,温。
【功能主治】 紫苏:发散风寒,行气宽中,解毒,主治外感风寒,咳嗽气喘,气滞胸闷,胃气不和,呕吐,解蟹中毒,胎动不安等症。
苏子:降气平喘,止咳祛痰。主治痰壅喘急,上气咳逆,胸膈满闷,便秘等症。
紫苏梗:行气宽中,顺气安胎,止痛。主治气郁,食滞,胸膈痞闷,脘腹疼痛,胎动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