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槐花、槐蕊。
【形 态】 落叶乔木,高15~25m。树皮灰色或深灰色,粗糙纵裂,内皮鲜黄色,有臭味;枝棕色,幼时绿色,具毛,皮孔明显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,长达25 cm,叶轴有毛,基部膨大,小叶9~15,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.5~7.5 cm,宽1.5~3 cm,先端渐尖而有细突尖,基部宽楔形,下面灰白色,伏生白色短毛,上面绿色,微亮,全缘;托叶镰刀状,早落。圆锥花序顶生,萼钟状,有5小齿,疏生毛,花冠乳白色,长1.5 cm,花冠蝶形,旗瓣阔心形,有短爪,脉微紫;雄蕊10,分离不等长;子房筒状,有细长毛,花柱弯曲;荚果长2.5~5 cm,有节,呈链球状,无毛,绿色,肉质,不开裂,种子间极细缩,种子1~6粒,深棕色,肾形。花期7~8月,果期10~11月。
【生 境】 生于山坡路旁或宅边,各地有栽培。
【分 布】 鹤峰、咸丰、巴东等县。
【药用部位】 花朵及花蕾、果实。果实称“槐角”。
【采收加工】 夏季花初开放时采收花朵,商品称“槐花”,花未开放时采收花蕾,商品称“槐米”,除去杂质,晒干。果实:冬至前后待果实成熟时摘取,放蒸笼内略蒸,不宜过熟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槐花:多数散落,完整的花呈飞鸟状,直径约1.5 cm,花瓣5枚,黄色或淡棕色,皱缩卷曲。基部萼筒黄绿色,先端5浅裂,雄蕊淡黄色,须状,有时弯曲,子房膨大。质轻,气弱,味微苦。
槐米:系干燥的花蕾,呈长圆形,略弯曲,长0.4~0.7 cm,径0.2~0.3 cm,花萼钟状,黄绿色,长约0.5 cm,先端5浅裂,具纵横纹,基部稍狭尖,有梗或无梗,花萼各花冠的处面均疏生白色短柔毛。质松脆。气弱,味微苦。
果实:荚果呈圆柱形,有时弯曲,种子间缢缩成连珠状,长1~6 cm,直径0.6~1 cm,表面黄绿色,棕色至棕黑色,一侧边缘背缝线黄色,顶端有突起的残留柱基,基部常有果柄。果肉肉质柔软而粘,干后皱缩。内有种子1~5枚,种子肾形,长0.8~1 cm,宽0.5~0.8 cm,表面光滑,棕色至棕黑色,一侧有椭圆形种脐,旁有圆形珠孔,另一旁有略突起的种脊。种皮革质,子叶2片,黄绿色,嚼之有豆腥气,气微弱,味微苦。
【化学成份】 槐米、槐花含芸香甙(芦丁)、槐米甲素、槐米乙素、槐米丙素,尚含槐米双醇和白桦脂醇。
果实:含芸香甙、金雀异黄素、槐属甙、槐实甙及槐素、槲皮素与酚状物质厄呢醇等。
【药理作用】1、槐花提取物芦丁等能软化血管壁,减少微血管的脆性,使毛细管保持正常的抵抗能力,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。2、槐花水浸剂能抑制多种皮肤真菌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绿脓杆菌高度敏感,对大肠杆菌中度敏感。
【性 味】 槐花:苦,凉。槐米:苦,微寒。槐角:苦,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槐花:清热凉血,止血。槐米:凉血止血,清肝明目。主治肠风便血、痔血、尿血、血淋、崩漏、衄血、赤白痢下、风热目赤、痈痘疮毒、高血压等症。槐角:清热,润肝,凉血,止血。主治肠风泻血、痔血,崩漏,血淋,心胸烦闷,风眩欲倒,阴疮湿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