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 名】 白扁豆、峨眉豆、扁豆。
【形 态】 一年生缠绕草本藤本。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,无毛。小叶3片,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,长5~10 cm,宽6~10 cm,先端急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,侧生小叶较大,斜卵形,两面有疏毛,托叶小,线状披针形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15~25 cm,直立,花序轴粗壮;花2~数朵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;小苞片2,脱落;花萼宽钟状,萼齿5,上部2齿,几完全合生,其余3齿近相等;花冠白色或紫红色,长约2 cm,旗瓣宽椭圆形,基部有两个附属体,并下延为两耳,两体雄蕊,子房有绢毛,基部有腺体,花柱近顶部有白色髯毛。荚果倒卵状长圆形,微弯,扁平,长5~8 cm,宽约3 cm,先端稍宽,顶上具1下弯曲的喙,边缘粗糙。种子2~5粒,扁椭圆形,白色。花期7~9月,果期8~10月。
【生 境】 各地均有栽培。
【分 布】 全州各县。
【药用部位】 种子和花。
【采收加工】 秋季种子成熟时摘下荚果,剥出种子,晒干。花在夏、秋二季花不完全开放时采摘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 种子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,长0.8~1.2 cm,宽0.7~0.9 cm,种皮淡黄白色或淡黄色,平滑,略有光泽,有时可见棕黑色斑点,一端有黑色隆起的眉状种阜,紧贴各阜处可见一圆点状小孔(珠孔)。质坚硬,内薄而脆,内有肥厚的黄白色子叶2枚。气微,味甘,嚼之有豆腥味。
花多皱缩,展开后呈不规则三角形。花萼钟状,深黄色至深棕色,5齿裂,外被白色短毛,花瓣黄白色至深黄色,5枚,其中2枚合抱,弯曲成虾状,雄蕊10枚,其中9枚基部联合,雌蕊1枚,黄绿色,弯曲,先端有白色绒毛,体轻。气微,味微甜。
【化学成份】 含有淀粉、脂肪、蛋白质、维生素A、C和烟酸等。蛋白质中含有毒性血球凝集素和抑制胰蛋白酶的物质。
【药理作用】 白扁豆含有毒性物质植物血球凝集素,对人的红细胞有凝集作用,而不凝集牛、羊红细胞。
【性 味】 种子:甘,微温。花:苦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种子:健脾化湿,消暑解毒。主治脾胃虚弱、暑湿吐泻、白带、酒毒、河豚毒等。花:消暑化湿,健脾和胃,主治暑湿泄泻、痢疾,白带等症。